近日来,连续不断发生的职场年轻人频频早亡事件引起了网络和笔者的关注。昨天上午,《深圳晚报》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称该报一位年仅30岁的记者因病去世;而在数天前,上海复旦大学一名海归女博士于娟刚刚去世;央视一位36岁的编辑也刚刚因胃癌离世。接连而至的沉痛消息再次引发了职场人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强烈关注,类似按时起居、规律饮食等字眼最近频繁出现在网友们的微博中;但也有不少上班族表示,不是不想放松,而是身不由己。
4月,上海复旦大学一名海归女博士于娟刚刚去世;5月17日晚上,CCTV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主持人马洪涛的认证微博上便出现了另一条沉痛的消息:当天中午,央视财经频道一位36岁的马姓编辑因胃癌去世。马洪涛回忆称,“小伙子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工作特别卖力,发稿间最常看到的就是他”,如此年轻、且看上去身体很壮的一个人却因病离世,“恍惚间实在不愿相信”。
与此同时,多位央视员工在微博上证实了该消息。央视主持人芮成钢说,当晚8点半财经频道会继续直播《经济信息联播》,但“在匆忙的发稿间里,却再也见不到我们的好兄弟”;央视经济新闻部记者王雷、财经频道金融记者张琳等人也于当天通过微博表示哀悼。
就在网友们对该媒体人英年早逝而唏嘘不已时,又一条消息让大家的心情越发沉重。昨天上午10点半左右,《深圳晚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报一位黄姓文艺记者因病医治无效于昨天早晨去世,年仅30岁。记者看到,就在这名记者的个人微博上,博主的信息更新记录停留在了4月4日,而其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后面跟了数十条评论,绝大多数包含着表示悼念的“蜡烛”图标。
面对接连而来的悲痛消息,我们不仅要问,为何都集中在30岁这个年龄段?知名媒体人杨锦麟昨日在微博上感慨:“说新闻从业人员平均寿命只有五十二岁,可最近猝死的同行多半是三十上下的人啊!”其实,早亡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媒体这个行业,其它行业也同样出现。据不久前美国职场网站CareerCast发布行业压力调查报告称,四种与传媒一起的职位被列入高压行业的前十名,其中公共关系主管、摄影记者、新闻主播和广告客户经理分别位列第二、四、五、六位。
上个月中旬,中国医师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最严重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余个行业群体中,制造、金融、教育、媒体、法律从业者的健康透支程度位居前五位,多发疾病为血脂异常、颈椎病、超重、脂肪肝、高血压等。
负责该项调查的专家指出,超负荷工作、缺乏锻炼、吃菜少是导致职场人士健康透支的主要因素。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许多健康专家早已给我们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早睡早起、按时三餐、回家后远离电脑、增加锻炼、多吃蔬菜等。而在日前的一份有关健康状况的调查中,有大量网友针对健康状况纷纷表决心要珍惜身体,关注健康。一位新浪微博认证用户夏清晨表示:“为了健康,我痛下决心,准备放下手里的活,虽然没有干完,我回家歇着去了,大不了我明天早点再来干活。”
但对许多人而言,明明知道超负荷的工作会有损健康,但也没有办法。央视《第一时间》制片人朱海峰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不是我们自己不爱惜身体,而是身不由己”。
看来,在制度上给新闻人和其它职场中人减负,让他们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应该引起全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关注员工身心健康”这才是以人为本最重要的一点。
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自《门窗幕墙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