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会员登录] 专业、专注、用心服务门窗幕墙行业!
  • 称住建部专门针对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问责机制

    • 更新时间:2011-1-1 18:34:19  文章来源:互联网
    • 责任编辑:管理员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

      2011年初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专门针对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的问责机制,已经基本成型。

      2010年底,全国住建系统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该次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称将对调控政策落实不力的地方政府进行处罚。不过,在此之前,对于不能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的地方政府处罚机制的文件,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会签之后将上报国务院。

      在此之前,住建部总计安排了15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希望藉此对全国1500万户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进行“全覆盖”,而在保障性住房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力量承担的背景下,住建部亦希望这样的问责制度,能够对地方政府形成足够的威慑。

      问责机制完成

      2010年5月19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别和住建部签订了《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下称“责任书”),这份“责任书”中规定的任务,将成为日后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政府问责的依据所在。

      2010年12月30日上午,接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消息人士称,住建部会同监察部,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保障性住房问责机制相关行政性文件的起草工作,并具备向国务院汇报的条件。同日下午,住建部官员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对于发布的时间,他表示,“要以国务院的安排为准”。

      记者了解到,这份文件当中,包含了各项针对性的“处罚规定”,而这也是该份文件需要由住建部和监察部共同起草会签的原因所在。而在2010年11月前后,该份文件的初步起草工作已经完成,随后的一个月中,由监察部、住建部联合修订、会签,从而使其具备上报国务院待批的条件。

      该份文件中包含的问责机制包括,对未能按照“责任书”完成保障性住房开工任务、竣工任务、资金到位任务等指标的地方政府,采用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约谈地方政府主要行政负责人、推迟暂停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处罚,对于情节严重,整改期内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者整改未达标的,对主要行政责任人记行政处分等。

      在此之前,对于地方政府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的考核,尚未有明确的对应罚则,相比于国土资源部对违法土地者轰轰烈烈的问责,住建部保障性住房问责机制的威慑力稍显孱弱。

      “这项机制的建立,得到了国务院分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2011年,住建部将依据这份文件,陆续展开相关的核查、检查工作,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城市,视情况、原因,给予对应的处罚甚至是处分。”前述接近住建部的人士称,而对此,前述住建部官员表示,不便表态。

      “1500万套”逻辑

      在一并向国务院汇报关于保障性住房问责机制的同时,住建部亦对2010年1~10月的保障性住房开工、竣工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汇报。

      住建部在汇报中表示,截至2010年10月,以开工面积指标考核,比对责任书,地方保障性住房的开工面积已达100%,已完成任务。而以竣工指标考核,则完成责任书总量的60%,由于目前的最新统计数据尚截至2010年10月,因此,开工面积指标地方基本可以确定为超额完成,而竣工面积,亦可基本完成任务。

      “一年580万套的指标肯定是完成了。”住建部官员向记者表示。而2010年11月份,住建部再次要求地方政府上报2010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并在下达的指标中,规定了1000万套的总量,要求地方政府以此为原则安排、认领建设开发任务。

      如是一来,两年之内的任务如果全部完成,则全国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总量,将首次达到1580万套,而这一数字,恰是全国范围内,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总量,这意味着,至少从数量的对比和对应上,保障性住房完成了对低收入居住困难家庭的全覆盖。

      “这是住建部的一个硬指标任务,所以才会如此推进问责制度的建立。”前述消息人士称,但是,住建部的官员对于这种说法,拒绝予以评价。

      2010年末,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各地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状况,曾专门进行过一次审计,该项审计的结果,似乎可以侧面佐证住建部急于获得问责尚方宝剑的原因——审计署的专项审计结果显示,以北京为代表的多个城市,未按照规定,将土地出让金中30%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或者比例不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告诉记者,在土地供给总量不足或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之倾向于优先供给商品住宅与商业地产用地,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地价与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土地财政”危机

      据相关统计,2010年全国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总投资计划是8000亿元。简单推算,2011年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大约需投资13800亿元。

      目前,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为三大块:中央财政支出、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10%的土地出让收入。2010年中央财政投向保障性住房的资金共计792亿元;此外,2010年住房公积增值收益可补充廉租房资金约400亿元左右。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前11个月,北京、上海等地的土地出让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大关,较2009年涨幅均超过50%;天津、大连等地紧随其后,即将跨入“千亿俱乐部”。预计2010年土地转让收入将突破2万亿元,相应提供2000亿元保障性住房资金。

      三大资金来源下,保障性住房建设仍然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国务院此前已批准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的试点,已经确定了北京等28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

      根据测算,2010年住房公积金扣除必要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达6800多亿元,试点工作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开拓保障性资金来源,而且相比于购买国债也可以提高住房公积金的收益率,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有关专家表示,土地增值税或可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回建强则表示,作为市场主体的开发商也有参与公租房建设的动力。在融资方式上,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近年来我国一直探索的方式。

      回建强介绍说,相对投资商业地产REITs,公租房REITs有政府的支持,有现实的需求,资金相对稳定,如果政策支持力度大,资本市场的接受度将很快得到扩展。

      此外,在公租房建设上,上海市或将引进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据透露,上海市政府曾与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21.30,0.26,1.24%)等保险机构接触,这些机构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研究员杨红旭向记者表示,保险业资金或其他资金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建保障性住房能够取得一定收益,就势必会吸引大量资金进入。

      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的困境并非在于资金来源,关键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之倾向于优先供给商品住宅与商业地产用地,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保障性住房用地。

      巴曙松表示,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最大成本来自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损失。


    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自《门窗幕墙英才网
    分享到:
    关闭窗口
    行业资讯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